我國自1986年開始就推行
建筑節能工作,節能標準也從30%、50%至65%逐級提高。然而,有數字顯示,全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,其中80%以上仍為高耗能建筑。
建筑能耗不斷增加,目前已占全國總能耗的近30%。建筑節能的最終執行無疑是落到了房地產開發商的身上。但業內人士認為,房產開發商的目標無疑是利潤,無非是舉"建筑節能"大旗,行謀取高額暴利之實。
建筑節能成為數字游戲。隨著環保節能的理念深入人心,一些開發商把"節能"當作賣點,借機炒作,偷換概念,于是出現了各種奇怪的宣傳口號。比如一談到建筑節能指標,慣用的方式是節能百分之多少,這就存在比較基準和比較方法,國家規范中有明確規定,但普通消費者并不太了解,于是有些開發商就偷換這一概念,虛高節能指標吸引市場眼球。但現在又沒有一個完善的體系可以對竣工后的建筑進行檢測,于是這樣的數字游戲得以瞞天過海。
炒作節能概念規避實際效果。如今建筑節能還處于"重手段、輕目的"階段,開發商著力宣傳的是
節能技術。比如:項目采用了什么樣的
太陽能熱水器,
斷橋鋁合金、雙層
中空輻射玻璃,高效
門窗甚至進口
門窗,外
保溫材料多么厚……強調的都是單項技術或功效。雖然每項技術都是為了節能而設計,但如果只是把它們簡單組合,最終并不一定能達到整體節能的效果。就像一部汽車,并不是把世界頂級的汽車零部件組裝在一起,就一定能成為一輛頂級的汽車。沒有哪個汽車廠商只炫耀汽車各零部件的數據,而回避整車的性能與能耗指標。
單個的節能技術已經成為開發商項目推銷的重要手段。有的開發商會把節能產品集中放在售樓處,甚至附上產品說明書、保修卡等全套資料,其目的就是要證明該項目采用了進口的
設備和技術,于是成本上升,房價自然要提高。不少購房者仍然不夠理智,他們的關注點仍然停留在比較初級的信息層面上,如:區位地段、戶型、面積、朝向、建筑風格、精裝修還是毛坯房,對于住宅的整體性能指標并不關心。
"偽節能"反成漲價理由。
節能建筑勢必采用一些新技術,再加上不良開發商的"忽悠",普通消費者容易接受環保節能建筑肯定昂貴的說法。事實上,在這一領域中,節能技術也針對不同標準的住宅分為幾個檔次。我們針對國內市場提出的"環保節能
設計標準",其中提到三種不同的節能模式:低度模式,成本將增加50至100元/平方米;中度模式,將成本增加300至500元/平方米;高度模式,成本將增加1200至1500元/平方米。低度模式是指達到國家節能規范并保證一般的舒適度。高度模式是指達到歐洲節能標準,如:采用輻射式
采暖制冷、置換式新風等,既能夠保證高舒適度,又不受氣候影響。中度模式則介于這兩者之間。
事實上,項目投資增加5%,就可以達到一般的節能效果。有關部門應該在節能建筑市場健康成長之初,謹防一些打著環保節能旗號,實為虛夸概念的"偽節能"住宅貽害市場,它們除了徒增售價,并無實際功效。
與【】相關熱點資訊:
【了解更多 “” 相關信息請訪問
節能專區 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