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項“綠色”的調查
浙江大學城市學院
綠色建筑研究所負責人龔敏和她的團隊,至今仍在進行一項特殊的調查。他們對杭州市區的博物館、商廈、機關辦公樓等近百幢大樓進行了能耗檢測,發現這些建筑絕大多數是非
節能建筑。西湖邊兩個面積差不多的博物館,能耗卻相差了兩倍。
調查發現,杭州現有住宅樓房,由
門窗造成的能耗損失占了40%至50%,由
采暖、空調、熱水供應、炊事、照明、家用電器等產生的能耗約占30%,通過建筑物的
熱損失約占20%至30%。
建設部去年底首次頒布的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》對綠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義: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,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(節能、節地、節水、節材)、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,為人們提供健康、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,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。
記者從省建設廳了解到,《浙江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》正在編制中,有望不久后出臺。
“綠色”不一定就是高投入
龔敏認為,綠色建筑不一定需要多高的科技含量,它更應該是本土的適宜技術與產品的組合。
近年來,我省重點在新
墻體材料、
鋼結構、
新能源利用方面組織研究與推廣。從今年1月1日起,我省率先通過地方立法,禁止生產和使用已淘汰的
黏土磚,以工業尾礦、粉煤灰、建筑渣土、江河湖海泥、城市垃圾等固體廢物為原料的新型
保溫隔熱墻體材料被鼓勵重點發展。
事實上,一些適宜的技術和產品已開始在浙江試跑。
在紹興柯橋的浙江寶業住宅產業化制造基地,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個與傳統建筑工地完全不同的場景:沒有飛揚的塵土,沒有成堆的磚塊,在吊機的幫助下,工人將成塊的墻壁、
樓板、屋頂、樓梯安裝到房基上。這里所有的
建筑材料全都按照住宅產業化的要求在車間加工成型,再到現場組裝。浙江寶業建筑集團公司董事長龐寶根介紹,工廠化生產住宅可節材20%左右、節水60%以上、節地10%左右。
紹興的另一家建筑強企精工集團早在2004年11月就與臺灣理成集團重組組建上海綠筑住宅系統科技有限公司,開發被譽為“從流水線上走下來的住宅”——超輕鋼
集成住宅。目前,該公司的超輕鋼住宅產業化建設項目已列入國家火炬計劃項目,年內預計可建設完成60棟超輕鋼住宅。
一個尚顯空白的
“綠色”創新空間
龔敏所在的研究所正致力于建立杭州的
建筑節能數據庫。她告訴記者,這個數據庫的理想狀態是:只要將某一幢樓房的情況,比如它的結構、墻和
門窗的用材、空調系統、照明情況等一一輸入,電腦就會自動分析這幢樓的能耗情況,最大的耗能問題出在什么地方,怎么改造最經濟最有效。如果要造新樓,只要輸入一些數據,就可以告訴設計者,什么樣的通風、照明、建筑材料與這種建筑結構最匹配等等。這個數據庫建設剛剛起步,目前先做“建筑
圍護結構的節能數據庫”,計劃5年左右基本成形。
顯然,綠色建筑領域具有廣闊的空間,適宜技術的組合,
新型建材、
節能環保材料的開發等必將大有可為。
與【】相關熱點資訊:
【了解更多 “” 相關信息請訪問
節能專區 】